足三里(合穴、胃下合穴)
[定位] 犢鼻穴下3寸,脛骨前峭外一橫指。
[主治] 胃痛,腹脹,嘔吐,瀉泄,痢疾,消化不良,水腫,腸癰,乳癰,癲狂,下肢痿痹,喘咳,眩暈,心悸,疲勞羸瘦。
[刺灸法] 直刺 0.5 - 2 寸。
足三里 Zúsānlǐ
[定位] 在小腿前外側,當犢鼻下3寸,距脛骨前緣一橫指(中指)。
[解剖] 在脛骨前肌,趾長伸肌之間;有脛前動、靜脈;為腓腸外側皮神經(jīng)及隱神經(jīng)的皮支分布處,深層當腓深神經(jīng)。
[主治] 胃痛,嘔吐,噎膈,腹脹,瀉泄,痢疾,便祕,乳廱,腸廱,下肢痺痛,水腫,癲狂,腳氣,虛勞贏瘦。
[配伍] 配中脘、梁丘治胃痛;配內關治嘔吐;配氣海治腹脹;配羶中、乳根治乳痛;配陽陵泉、懸鐘治下肢痺痛;常灸天里可養(yǎng)志保健。
[刺灸法] 直刺1~2寸。
[附注] (1)足陽明經(jīng)所人為“合”。(2)本穴有強壯作用,為保健要穴。(3)參考資料:1、據(jù)報道,針刺健康人和胃病患者的足三里和手三里,觀察發(fā)現(xiàn)胃弛緩時針刺使收縮加強,胃緊張時變?yōu)槌诰?,并可解除幽門痙攣。2、據(jù)報道,針刺單純性消化不良和中毒性消化不良患兒的足三里、合谷、三陰交,可使原來低下的胃游離酸、總酸度、胃蛋白酶和胃脂肪酶活性迅速升高。3、據(jù)報道:針刺人及家兔的足三里,發(fā)現(xiàn)裂解素(主要是裂解含有大量多糖體的革蘭氏陰性桿菌,也能滅活某些病毒)都有增加,人增加17.85單位,兔增加62.1單位,兩者均在針后12小時增加最顯。4、據(jù)報道:針刺家兔的“足三里’、“大推”可使其調理素明顯增加,從而促進白細胞吞噬指數(shù)的上昇,增強其免疫能力。
足三里 合穴,屬土。 
[別名] 三里,下陵,胃管,鬼邪,下三里。 
[穴義] 胃經(jīng)氣血在此形成較大的氣血場。 
[名解] 
1)足三里。足,指穴所在部位為足部,別于手三里穴之名也。三里,指穴內物質作用的范圍也。足三里名意指胃經(jīng)氣血物質在此形成較大的范圍場。本穴物質為犢鼻穴傳來的地部經(jīng)水,至本穴后,散于本穴的開闊之地,經(jīng)水大量氣化上行于天,形成一個較大氣血場范圍,如三里方圓之地,故名足三里。三里、下三里名意與足三里同,下,指本穴位處足之下部,別于手三里所在之部。 
2)下陵。下,下部。陵,土丘也。下陵名意指本穴為胃經(jīng)氣血物質中的脾土微粒沉積之處。本穴物質為犢鼻穴傳來的地部經(jīng)水,經(jīng)水中夾帶大量的脾土微粒,至本穴后,因經(jīng)水散行于本穴的開闊之地,經(jīng)水被較多氣化,脾土微粒也因之停駐,形成了本穴大范圍的脾土堆積之狀,故名下陵。
3)胃管。胃,土也。管,管路也。胃管名意指本穴為脾土微粒運送的通道。 
4)鬼邪。鬼,與神相對,指地部的經(jīng)水。邪,水也。鬼邪名意指本穴氣血中地部經(jīng)水偏多則為胃之害。本穴物質為犢鼻穴傳來的地部經(jīng)水,而本穴功用為氣化水濕上補天部胃經(jīng)之氣,維持胃經(jīng)溼熱之性,若受以寒、經(jīng)水偏多,則本穴氣化之氣少,胃經(jīng)溼熱之性無存,故名鬼邪。 
5)胃經(jīng)合穴。因胃經(jīng)自厲兌穴起,足三里穴以下各穴的上行之氣皆匯合于此,故為胃經(jīng)合穴。 
6)本穴屬土。屬土,指本穴物質執(zhí)行變化表現(xiàn)出的五行內容。本穴氣血的主要變化是地部經(jīng)水氣化于天,變?yōu)樘觳拷?jīng)氣,物質的運動無風木的橫行、火的炎上、水的潤下等特征,祇有土的長養(yǎng)特性,故本穴屬土。 
[氣血特征] 氣血物質為地部的稀濕脾土及天部的氣態(tài)物。 
[執(zhí)行規(guī)律] 地部脾土燥化水濕后固化于穴周內外,天部之氣則循胃經(jīng)上行。 
[功能作用] 燥化脾濕,生發(fā)胃氣。 
[治法] 寒則補而灸之,熱則瀉針出氣或水針。
足三里穴
足三里治風濕中。諸虛耳聾上牙疼。噎膈鼓脹水腫喘。寒濕腳氣及痺風。
足三里穴,治中風中濕,諸虛耳聾,上牙疼,水腫,心腹鼓脹,噎膈哮喘,
寒濕腳氣,上中下三部痺痛等證,鍼五分,留七呼,灸三壯。此穴三十外,方可灸,不爾反生疾。
足三里穴最好是年過三十歲再灸,以免有疾病之患。

 足三里 
在犢鼻下3寸,距脛骨前嵴外側一橫指,屈膝或平臥取穴
和胃健脾,通腑化痰,升降氣機 胃痛、嘔吐、腹脹、腸鳴、泄瀉痢疾、腹痛、胸中瘀血、胸脅支滿、納少、疳疾、喘咳、乳癰、頭暈、耳鳴、鼻塞、心悸、癲狂、恐人將補之、中風、腳氣、水腫、熱病頭重額痛、膝脛痠痛、產(chǎn)婦血暈、喉痺不能言。 小兒禁灸三里

方例:腳痛、膝腫:三里、懸鐘、二陵(陰陵泉、陽陵泉)、三陰交、太沖。

慢性腸炎:足三里、天樞、上巨虛、關元、行間、外陵。

預防子癇發(fā)作或減輕癥狀:足三里、內關、大陵、陽陵泉、太陽、肩外俞。

胰腺炎:足三里、下巨虛、陽陵泉、內關。

高血壓:足三里、曲池、內關、三陰交。

暈厥:足三里、百會、人中、合谷、太沖。

余熱不盡:足三里、曲池、合谷。

嘔吐:足三里、內關、公孫、中脘。

呃逆:足三里、中脘、內關、膈俞、天突。

胃脘痛:足三里、中脘、內關。

妊娠惡阻:足三里、內關、上脘。

刺灸法:直刺1~2寸。艾炷灸5~7壯,艾條灸10~20分鐘。

其它:合(土)穴。